当太极的韵律渗入心灵,康复员们僵硬的四肢舒展开来线上配资,紧锁的眉头也渐渐放松。
清晨的阳光洒在康复科,十几名康复员正随着音乐缓缓起势。作为他们的精神科康复师,我注意到新加入的王阿姨(化名)起初动作生涩,眼神躲闪。然而八周后,她的变化令人惊叹——不仅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更主动在课后分享:“这套拳打下来,心里那块大石头好像被挪走了!”
1.身心之困,传统智慧的新曙光
现代精神康复领域长期面临一项严峻挑战:药物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患者仍常被残留的焦虑感、社会功能退缩和自我认同模糊所困扰。
2.动作破冰期:从局促到释放
展开剩余81%“老师,我手脚不听使唤啊!”第一次参加课程的康复员老李(化名)满脸挫败。
我们选择从最基础的“起势”和“云手”开始教学,避免复杂动作带来的压力。重点在于引导他们觉察身体与地面的接触感,而非追求姿势完美。
一周后,老李在训练笔记里写道:“当双手像拨云一样划出弧线时,肩膀突然轻松了——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端着肩膀生活。”
3.情绪解冻期:焦虑的物理性消融
很多参与者在太极拳练习后,回避行为和过度警觉得到缓解。这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高度一致。
康复员小陈(化名)最初连听到拍手声都会惊跳。通过“野马分鬃”动作中有节奏的重心转移训练,她逐步重建了对身体的掌控感。
“在做‘分鬃’时,想象自己在推开恐惧的浪潮”,她在团体治疗中分享道。
4.认知重塑期:打破负性思维循环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完全专注当下动作,这种“正念运动”特性能有效打断抑郁常见的反刍思维。
“练拳时老师不断提醒‘松腰落胯’,根本没空想那些糟心事!”抑郁症康复员赵姐(化名)笑着说。
社会连接期,从孤立到共生,原本沉默的学员们通过集体练习,逐渐形成互助小组。教学现场常见这样的场景:动作娴熟的学员自然地扶正同伴颤抖的手臂,相视一笑间暖意流动。
夕阳为教室内镀上金边,课程结束时的收势动作中,学员们闭目凝神,气息渐匀。新一期学员课程表上已有23人预约——其中有8人是老学员介绍的朋友。
“原来总觉得心被冻住了”,曾经的抑郁症患者老张如今已成为助教,他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现在每次手挥琵琶时,都能感到温暖从指尖流回心里。”
作者简介
王阳继泽
王阳继泽:初级社会工作师,本科学历,从事精神康复的小组治疗、运动治疗6年,擅长将运动治疗与临床治疗相结合,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制定适合康复员的体能训练计划,帮助康复员提高自身体质,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自信,降低病耻感更好的回归社会,恢复社会功能。
康复科简介:
我院康复科1997年成立,2015年依照国际先进康复理念重新组建,通过不断完善硬件设备设施,持续引进优秀人才,不断创新康复项目,积累大量临床康复案例,打造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康复团队。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功能损害及潜在优势综合评估,采用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艺术表达治疗、认知矫正治疗等多种康复手段,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劳动/工作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功能恢复。目前拥有专项治疗室十余间,康复治疗项目涵盖作业治疗、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精神科物理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社工成长小组、职业功能训练、志愿者服务等。
我院2019年获评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康复基地,2021年由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审核确定为第一批河北省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省级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康复科。科室拥有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康复治疗师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康复团队。曾多次派人员到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地交流学习,团队成员基础理论扎实,实操技能熟练规范,每年均承担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承德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系及社会学系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供稿科室 | 康复科
团队成员 | 陈楠、田擎宇、王炳华
审核 | 陈楠
责编 | 王熙
编审 | 马克谨
01
02
03线上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富牛证券_券商按月配资_配资牌照查询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