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共有55位功勋卓著的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在1956年,王建安将军被补授上将;1958年,李聚奎将军也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样,新中国开国上将的总人数最终确定为57位。在这批开国上将中,萧克将军位列第一,被尊称为共和国第一上将。实际上,以萧克将军的深厚资历和显赫战功炒股用杠杆,完全具备被授予大将军衔的资格。但由于当时大将名额仅有十个,最终只能授予上将军衔。不过,组织上特别将他排在上将首位,以彰显其特殊贡献。
萧克将军1907年出生于湖南嘉禾县一个书香门第。他本名萧武毅,乳名萧克忠,家中还有两位兄长:大哥萧克昌和二哥萧克允。两位兄长先后为革命献身,为了纪念他们,萧武毅将大哥名字中的克字和二哥名字中的允字,结合自己的乳名,改名为萧克。这个新名字不仅寄托着对兄长的思念,也标志着他革命生涯的新起点。
展开剩余60%大哥萧克昌自幼就承担起家庭重担,辛勤耕作维持家计。他性格豪爽仗义,经常与当地绿林好汉往来,对欺压百姓的地主豪绅深恶痛绝。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为他招致祸患。在一次冲突中,当地反动民团将他抓捕,未经任何法律程序就残忍杀害。萧克昌的遇害让两个弟弟悲愤不已,决心投身革命为兄报仇。
二哥萧克允是黄埔军校第四期优秀毕业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早期骨干。他担任湘鄂赣红军独立二师参谋长,是红军高级指挥员。可惜在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位才华横溢的革命将领没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永远长眠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土地上。
萧克从小就有参加革命的志向,但起初遭到二哥的劝阻。作为家中幼子,在长兄遇害、二哥从军的情况下,萧克允深知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不愿让弟弟也置身险境。直到大革命失败后,萧克允回到家乡,亲眼目睹弟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才最终同意他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萧克报考黄埔军校,因错过第四期招生,先进入宪兵教练所学习。后来该机构并入黄埔军校,因此萧克也被视为黄埔四期学员。1927年他参加南昌起义,随后转战井冈山。巧合的是,兄弟二人都担任过红军独立师的重要职务:萧克允是独立二师参谋长,萧克则出任独立五师师长。1932年,年仅25岁的萧克就升任红八军军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富牛证券_券商按月配资_配资牌照查询观点